索 引 号 | k12498411/2023-00042 | ||
发布机构 | 市政府办 | 发文日期 | 2023-02-28 |
标 题 | 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计量工作的实施意见 | ||
文 号 | 连政发〔2023〕9号 | 主 题 词 | |
内容概述 | 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深入推进计量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 ||
时 效 | 有效 | 文件下载 | 连政发〔2023〕9号.pdf |
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计量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证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计量工作,“十三五”以来我市计量事业快速发展,计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推动测量技术规则与格局重构,计量数字化转型大势所趋,经济社会各领域对精准测量测试需求更加强烈,我市在计量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监管能力、机构建设、社会共治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和不足。为全面提升我市现代先进测量能力和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1〕37号)以及《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计量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22〕7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深入推进计量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计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实施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计量工作的意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大力加强计量科技创新、产业培育、服务供给和社会共治,充分发挥计量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为建设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提供坚实计量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初步建立现代先进测量体系,计量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显着增强,计量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协同推进计量工作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一)计量技术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围绕现代先进测量需求,筹建1个省级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申请建立3-4个省级计量重点实验室,培养7-8名计量学科带头人(行业专家、领军人才),打造3-4个计量科技创新团队。
(二)计量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围绕重点产业建立1个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服务制造业企业240家以上,引导发展4家左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仪器仪表企业,培育1家以上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仪器仪表品牌,民生计量产品的合格率明显提升。
(三)计量监督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探索建立新型计量监管模式,推动监管重点从管器具向管数据、管行为、管结果的全链条计量监管转变。全市新建和升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40项以上,力争制(修)订3-4项省级及其以上计量技术规范,强制检定项目市级及以下建标覆盖率达95%以上,全市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满足社会95%以上的量值传递溯源需求。
(四)计量基础支撑体系更加完善。推动计量惠民工程实施提质增效,建立1个计量惠民示范县(区),引导培育1800家以上诚信计量自我承诺示范单位,不断提升计量的社会共治水平。加强计量文化和科普工作,建设1个以上“计量文化基地”,聘请7-8名“计量文化宣传大使”。
到2035年,我市的现代先进测量体系、计量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部分领域达到省内领先水平。计量监管体系更加健全、监管能力全面加强。建成符合我市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水平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和计量测试服务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加强计量基础建设,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一)加强现代先进测量技术创新。充分发挥我市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科技资源优势,建立和完善计量科技创新协作机制,围绕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民生等领域的计量创新需求,开展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和方法研究,开发新型量值传递溯源装置。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现代先进测量需求,建设省级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力争在全国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中发挥作用。鼓励在重点领域和行业制(修)订国家级或省级计量技术规范,为量值传递、溯源及计量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二)建设高水平计量公共服务平台。对标全省一流建设市级计量检定测试机构。搭建产业计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江苏省石化(烯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开展前瞻性、定制化、立体化的计量技术服务。立足我市生物医药、新材料等10大重点领域,建设省级计量重点实验室。建立完善大型计量测试设备共享机制,提高大型测试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计量技术资源,创建计量科技创新基地,提升计量技术资源服务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
(三)培育壮大仪器仪表产业。推进仪器仪表相关产业强链补链,结合我市实际,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水表企业和具有核心技术的水表品牌。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积极推动水表产业升级和核心设备自主可控。强化水表等仪器仪表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与计量技术机构的合作,促进仪器仪表产业快速发展。
四、加快推进计量应用,服务重点领域发展
(一)服务主导产业发展。围绕石化、生物医药、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能源、硅材料、高端装备、绿色食品、信息产业等重点产业链发展对计量的需求,建立一批产业急需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的计量标准。采取横向和纵向联合攻关的方式,加强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测量方法研究和装备研制,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的计量测试服务。
(二)服务交通运输发展。面向铁路、公路、水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重大工程、重大装备、重要运营线路的计量需求,开展智慧计量技术攻关与先进测量装备研发,持续提升计量对交通运输的技术保障能力,服务智慧交通建设。加强船舶和港口领域计量保障,提升港口物流效率和安全水平。
(三)服务大众健康和安全。围绕疾病防控、可穿戴设备等开展计量测试服务。加强体育设施和器材计量测试技术研究,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自然灾害防御计量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计量能力。加大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公共安全领域关键计量测试技术应用力度,提高安全监督管理水平。
(四)服务绿色低碳发展。建立碳计量检测装置,为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计量支撑。强化重点排放单位的碳计量研究,推进碳评估、碳计算向碳计量转变,逐步实现排放数据的准确、可靠、可信。推进能源资源和环境计量服务能力建设,加大计量数据利用力度,服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五)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加强计量和数字技术融合,为发展数字经济奠定坚实测量基础。围绕我市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化发展,针对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重点领域,加强数字计量基础设施建设,以量值为核心,结合计量单位的量子化变革,提升数字终端产品、智能终端产品计量溯源能力。
五、加强计量能力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量值溯源传递体系。加强计量标准建设的统筹规划,构建科学、高效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发挥法定计量技术机构的引领作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及计量应用需求,建立支撑公平贸易、安全生产、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生命健康、先进制造等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确保持续稳定为社会提供基础性、公共性量值传递与溯源服务。实施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动态管理,不断满足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提升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公益性保障能力。着眼可持续发展,稳定、持续、全额保障强制性检定工作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保持全市量值传递溯源体系特别是县级技术机构稳定运转,为技术机构正常开展公益性工作及时解决工作困难,确保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公益性计量工作持续高效运转。落实法定计量技术机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设主体责任,确保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准确可靠、稳定有效,确保强制检定工作有序顺畅。
(三)推进计量支撑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推动计量与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领域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参考借鉴和共享共用。发挥计量在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质慧港”中的基础作用,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及应用示范创新,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形成“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体化支撑服务。
(四)建立现代计量人才队伍。加大计量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计量队伍的监管能力和业务水平。依托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计量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计量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全省乃至全国科技前沿水平的高层次计量人才。加强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管理,推进注册计量师职业资格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职称、职业技能等级、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等制度有效衔接。探索计量技术机构建立首席计量师、首席工程师等聘任制度。开展计量职业技能竞赛,培养一线计量检定校准操作能手。
(五)提升企业计量管理水平。实施企业计量能力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建立完善与其科研、生产、经营相适应的计量管理制度和计量测试保障体系。鼓励企业加强计量标准能力建设,采用先进测量技术,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和计量数据的有效应用。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完善产业链量值保证体系,全面提升产业链企业计量保证能力。支持企业增加计量设备投入,对企业新购置的计量器具和专用测量设备,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六、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升计量监管效能
(一)强化民生计量监督管理。实施计量惠民工程,围绕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计量保障建设,切实保障民用水表、电能表、燃气表、加油(气)机、电子计价秤、验光配镜设备、医疗设备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量值准确可靠。持续开展对集贸市场、加油站、餐饮业、商店和眼镜店等的专项监督检查,加强对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督。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乡村民生计量保障,加大对涉农物资的计量监管,推动计量技术服务向乡村延伸。
(二)创新智慧计量监管模式。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积极探索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通过器具智能化、数据系统化,建立智慧计量监管平台和数据库,打造新型智慧计量监管体系。鼓励计量技术机构建立智能计量管理系统,推动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改造,打造智慧计量实验室。推广智慧计量理念,推动企业开展计量检测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质量控制水平,服务智慧工厂建设。
(三)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建立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主、政府部门推动为辅、社会各界监督为补充的诚信计量管理模式。在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开展诚信计量行动,推行经营者诚信计量自我承诺,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示范,营造信用为本、自觉自律的计量环境。培育“计量惠民示范县(区)”,建立市场主体计量信用记录,不断提升计量的社会共治水平。
(四)完善计量执法体系。加强计量执法协作,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严厉查处打击制造、销售、使用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和净含量严重失准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伪造计量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的违法行为。加强计量业务监管与综合执法的衔接,推进信息共享,提升执法效率。加强计量执法队伍建设,提升计量执法装备水平。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对举报计量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七、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对计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计量工作全过程。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要把计量事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有效衔接,明确计量发展重点,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定期听取计量工作情况汇报,加强计量工作统筹协调,及时解决计量事业发展中的困难问题,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大财政保障和政策支持。各地要制定有效政策,将公益性计量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充分发挥现有财政专项资金对计量能力建设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发挥公益性作用的计量公共服务平台、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计量惠民工程的支持,保障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有效运行。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计量重大项目、计量创新平台、计量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鼓励社会各方采取多元化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现代先进测量技术研发、计量关键共性技术成果转化、现代先进计量器具设备研发和应用服务。
(三)加强宣传和文化建设。结合“世界计量日”宣传活动,聚焦群众关心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大力宣传计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通过开设计量科普讲座等形式推动计量走进中小学校园,鼓励有条件的计量技术机构开展“实验室开放日”活动。加强计量文化建设,聘请计量文化宣传大使,做好计量文化收集、整理等工作。积极培育和弘扬新时代计量精神,选树计量先进典型,增强新时代计量工作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四)加强检查和考核评估。加强计量工作绩效考核,将公益性计量工作情况作为市质量工作考核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发挥计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构建统一协调、运行高效、资源共享、多元共治的大计量工作格局。市场监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意见落实情况跟踪监测,2025年底前对本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在此基础上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提出下一阶段计量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重要情况及时报告。
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正规_365bet官方开户网址_365登录次数限制人民政府
2023年2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